有感才會有溫度
第一次共備的課前小作業,講師讓老師們練習在生活中展現好奇心,和大家分享生活中的三個「為什麼」,透過老師們自己的分享,講師為大家歸納出:「大家會感興趣、引起好奇心的事物多與個人的經驗有關。」而老師們除了互相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為什麼」,一位老師也分享到好奇心在學生身上展現的魔力 — — 在訪問的過程中,孩子們在聽完受訪者的分享後,脫稿詢問受訪者:「你辛苦嗎?」,讓老師又驚又喜,更加相信透過「感受」階段的課程設計,能點燃孩子們的好奇心,進而發展出同理的能力。
以同理驅動觀察,藉觀察發現問題
上次共備結束,東澳國小的老師們決定以「學生能提高敏感度,增加行動力並樂於溝通與分享」做為 DFC 課程的目標。第二次共備,講師將目標聚焦在 DFC 學習法的感受階段,老師們一起設定學生在這個階段最需要養成的三項關鍵能力,分別是同理心、觀察力和訪談能力。其中,針對「同理心」和「觀察力」的重要性,老師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了精彩的激盪與交流,最終達成共識 — — 兩項能力之於學生同等重要,而具備訪談能力,除了可以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之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素養。

制訂感受階段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老師們對三項關鍵能力所占的比例有充分的討論,認為同理心最重要的老師說到:「學生要先有同理的能力才會想要解決問題」,而且「沒有同理心較不容易對別人的感受好奇」、「有同理心比較有動力觀察,進而發現問題」。然而,也有老師提出,學生要先具備「運用五感觀察」的能力,因為「沒有透過觀察好好了解環境的現況,其實很難發現問題」,而且有的時候學生可能是「透過觀察後,對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展現同理心」,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老師們達成共識,將同理心和觀察力並列為最重要的學習目標。除了這兩個能力之外,老師們發現在訪談的過程中,學生不習慣與受訪者眼神交流,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特別明顯,讓老師確信除了提問能力之外,訪談禮儀等訪談技能也相當重要。
透過評量尺標規劃課程,培養各學習階段感受力
講師接著根據感受階段的學習目標,引導老師制訂評量尺規,並藉由分享能幫助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工具及做法,讓共備的老師們一起進一步規劃出可以引發觀察力和同理心的教學活動。
設計評量尺規時,東澳國小的老師們將觀察力的評量尺規分為三個階段,期待學生能在初級階段表達自己透過五感接收到的訊息,在中級階段,描述並記錄更細節的資訊,最後在高級階段,則可以提出具體的疑問或好奇。制訂評量尺規的標準後,老師們規劃了「觀察特定地點」和「校園踏查」這兩種培養觀察力的教學活動。
【觀察特定地點】的活動像是讓學生在教室環境中,觀察像是除了人以外的生物和物品,或是透過觸覺(因為摸窗戶,發現溝槽有灰塵)、視覺(發現走廊有髮圈、紙屑等小東西)去發現環境中潛在的問題。
【校園踏查】的活動則是透過一片葉子,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認識校園裡的植物。初級的表現可以設定在學生能「找到與葉片配對的植物」,更進階一點的表現可為「說出或記錄觀察到的植物外型或環境的聲音、氣味」,老師們認為如果學生不只可以紀錄下「聽到鳥叫聲」,而是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能主動提問:「這是什麼鳥?」 — — 就是透過觀察活動,成功點燃學生「好奇心」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