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玩 DFC,那要做什麼?

~迷你 DFC 挑戰活動紀實與反思

作者:桃園瑞塘國小 鄭志誠組長(DFC 臺灣特約作者)

六月,甫結束第三屆的校內 DFC 成果分享活動後,心中除了放下一塊大石,竟然有一點點空虛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準備著手整理孩子這一年的活動點滴,分享的簡報及海報展,頒獎典禮的照片與影片上網,還有申請社群經費的成果冊,這些點點滴滴的瑣碎行政事務,就是 DFC 在瑞塘國小可以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我盡可能減輕了輔導員非引導活動的枝微末節。

宛靜夥伴是從第一屆就開始義無反顧的支持 DFC 的資深輔導員之一,這樣的夥伴在瑞塘有將近 10 位,應該是這個團體最為特別之處吧!她提議在暑期辦理一個有特定對象的營隊,因為這群孩子在生活與課業上都需要更多的照顧,能夠讓他們透過這個活動建立自信心,是 DFC 挑戰活動最為棒的貢獻。本來還想要思考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與經費問題時,我竟然下意識地先答應了,因為我跟孩子一樣,以為這是件簡單的事情。

大學時代就曾參與國小營隊的籌備讓我很有自信地說出「沒問題!」三個字。轉過身來才開始考慮所有應該注意的準備活動:活動時間不要太長,控制在兩天以內;挑戰議題可能要先行收集,因為暑假時間很多人是學生找不到的,總不能整整兩天都在發想題目吧!先收集各處室目前有的困擾,雖然大幅減輕孩子找題目的壓力,相對的我們撥奪了他們感受的那一塊。

權衡之後,我們先將本活動定位以助人為主的營隊目標。

參加的學生從三到六年級都有,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班級,這當中有幾個孩子已經在六年級先玩過一次 DFC 挑戰了,對於他們來說恰好是驗收的好時機。約莫二十位的混齡團體透過破冰活動的「合成 24」區分為三組,我、宛靜及心怡老師各指導約六位學生進行「迷你 DFC 挑戰」。

從各處室收集來的議題大都圍繞在總務處與學務處內,這三組分別選擇了「暑期志工澆花路線」、「亂紙一通」及「花圃土壤真是硬」作為這次挑戰主題。依循著「感受」、「想像」、「實踐」、「分享」的四個步驟,我們先請孩子找到關於這個主題的使用者,關心使用者所關心的事情是 DFC 活動的第一要務。

「澆花組」找到衛生組長詢問志工需要完成的目標以及老師的困擾,如何縮短澆花取水的折返時間;「亂紙組」則是針對管理影印機的職工阿姨詢問目前遇到的問題,本來的規畫因為長時間沒有整理而被遺忘了;「土壤組」最為特別,他們把自己當成關心這件事情的使用者,他們覺得花圃的植栽生長差異太大,引發他們懷疑土壤的肥沃度是否不足。

期間「澆花組」同學實地走了校園兩次,其中一次真實的提水測定時間,所花的時間遠比他們預估的多出一倍之多。

「澆花組」孩子利用表格思考問題(鄭志誠老師提供)

「亂紙組」決定先整理現場再根據老師的習慣擺設紙張與回收紙籃,平時打掃興趣缺缺的孩子都卯起勁整理滿是灰塵的桌椅。

孩子實地到辦公室觀察(鄭志誠老師提供)

「土壤組」則處於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窘境,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知道土壤的肥沃度,我提醒了他們是否可以將肥沃度改以其他可以快速得知的測量標準呢?孩子想到了利用竹筷子作為統一工具來測量某個區域土壤的硬度。

孩子利用竹筷子作為統一工具來測量某個區域土壤的硬度(鄭志誠老師提供)

隔天的成果發表是孩子最擔心與關心的時間,我希望他們可以嘗試在鏡頭前面分享自己兩天來的學習心得,作為一個 DFC 活動最為重要的階段,也是無論如何應該要有的一哩路。

「澆花組」的孩子分享了他們利用樂高積木建構起的校園平面模型 protyping 作為與衛生組長解說路線的道具。「亂紙組」的孩子分享整理的過程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的方法;「土壤組」的孩子本想要透過 EXECL 表格呈現他們調查好了土壤硬度地圖,但是簡報中的表格無法呈現出他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因此他們改以繪製的圖面進行說明。

孩子利用樂高積木建構校園平面模型(鄭志誠老師提供)

一場短短兩天的微型 DFC 挑戰活動,雖然每個階段都只有「沾醬油」的感覺,讓當初想要讓他們完整體驗 DFC 的用意打了折扣。整個活動讓我更加相信 DFC 是一種可以跨年齡跨班級快速體驗的活動,因為老師普遍認為這樣的活動需要非常久的陪伴期,但我提醒想要嘗試 DFC 的輔導員幾件在活動前可以思考的面向。

一、如果第一次想要讓孩子了解整個 DFC 的步驟過程,其實利用密集的、完整的六到八堂課就可以讓孩子體驗一個循環的挑戰活動。之後如果希望孩子可以達到「感受:自由發揮」、「想像:充分聯想」「實踐:反覆修正」及「分享:自製媒材」等學習目標,則可以依照個人經驗調整每個階段的體驗時間。

二、由學生自己依據「感受地圖」(註 1)或「五感活動」(註 2)選出的題目雖然會比較合乎孩子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某些孩子對於提出需求是有困難的,不妨先請他們站在幫助他人的角度進行題目選定,一方面可以大量縮短感受的時間,二來助人類型的主題正可磨練使用者設計的要義。

三、短時間的 DFC 是刺激孩子動手做的一個助力。輔導員可以依此要求孩子趕快動手嘗試,快速得到結果以作為修正的參考依據,雖然 DFC 挑戰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時間醞釀想法,但是時間壓力才是動手做的最佳催化劑,輔導員別忘了身為老師最為優勢的一項技能,計時開始。

說了這麼多,你還在等什麼?趕快帶著孩子玩 DFC 吧!

註1:《Design for Change創意行動之旅 給中學教師的設計思考教學手冊》。其他更詳細的操作方法,可到協會網站購買或圖書館借閱該書的第4–9課。

註2:〈觀察的好方法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14591105274908/permalink/1627384040662276/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

--

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
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

Written by 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

「用 DFC 四步驟引導臺灣孩子主動學習化知道為做到」DFC 臺灣官方網站 https://tycaa.dfctaiwan.org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